2024年6月7日,韦宏添大使在格林纳达主流媒体《新今日报》、《信息报》上发表署名文章《“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文章指出,近期部分西方国家出于政治考虑大肆炒作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调,为实施保护主义造势。这种让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的行为最终只会造成“双输”,扰乱全球供应链的平稳运转,阻碍国际贸易,不利于全球经济绿色转型。
文章对西方指责中国的三种主要论调进行逐一驳斥:
一是称出口增加等于“产能过剩”。文章强调,这一指控建立在错误逻辑上,忽视了比较优势的基本概念。所有国家都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这是国际贸易的本质。若生产只被允许用于国内消费,则国际贸易将不复存在。中国的“新三样”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光伏产品,近两年在全球热销,而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占比却不高。当前新能源产能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包括格林纳达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的潜在需求巨大,中国产品仍有扩大出口空间。
二是称中国低价“倾销”产品,损害其他国家的产业发展和就业。文章指出,“新三样”产品价格并不低于产品正常价值,且在海外市场的售价甚至高于国内市场。中国新能源企业始终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不仅出口产品满足全球市场需求,还在海外建厂带动投资、创造就业、激发产业活力。过去10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平均成本下降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的创新、设计和制造,充分证明中国输出的是优质产能,而不是“过剩产能”。
三是称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的补贴。文章强调,补贴是全球性的市场工具,并非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独特优势。美欧等西方国家早已对新能源汽车实施了强有力的补贴政策。“不公平竞争论”和“补贴优势论”根本站不住脚。
文章指出,西方国家捏造的“产能过剩悖论”本质上是所谓“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变体。这些国家担心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挑战其在相关领域的主导地位,故采取不正当手段试图遏制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以维护全球经济霸权。在这一点上国际社会对此不会买账。
文章最后表示,当今世界,各国是相互依存、融合互助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包容、合作共赢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对产能合作始终持开放态度,愿同包括格在内的各国一道,让更多人享受到新能源产品带来的福利,建设更加绿色、可持续的世界。中方希望各国保持开放心态,倡导公平竞争,共同建设国际一流、市场化、法治化的经贸合作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普惠、包容方向发展。